冯梓齐
往年我是“阅卷人”,今年我是“答卷人”。
今年,我参加了2025“土特产”推介活动·云浮市郁南无核黄皮专场暨“网络强村”助力“百千万工程”活动(郁南人民一般将它简称为“黄皮节”)的志愿服务。当晚十点多,随着吕方三曲终了,今年的无核黄皮盛会圆满落下帷幕。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思绪回到两年前。
高考后,我趁着暑假,去建城镇参加“黄皮节”,当了一回“阅卷人”。逛了一大圈,所见的也不过是我早就熟悉,甚至有些腻了的“土特产”——就只有这些吗?我很失望。
之后,我到广州上大学,更觉郁南比不上广州——没有林立的高楼大厦,没有四通八达的地铁路线,甚至郁南收5块钱的公交车费,在广州只收2块。唯一能“扳回一局”的,就是郁南没有到处乱窜的“电鸡”。
今年盛夏,又一个暑假,我参加了“展翅计划”,回到郁南,在团县委实习,加入到“黄皮节”的筹备工作中。
筹备的那段日子,简直是在“打仗”。办公室里,电话声、键盘敲击声、讨论声此起彼伏。方案修改了一稿又一稿,细节核对了一遍又一遍。将近十二点了,窗外万籁俱寂,我们办公室的灯光,还像一颗星星,亮在县委大院的一角。
身体的疲惫是真实的。但“黄皮节”正式启动后,那种由心底涌出的自豪感与成就感,瞬间冲淡了所有的辛劳——那一刻,一切忙碌都值得。
白天的志愿活动在烈日下持续了数小时,引导游客、介绍产品、准备原料……汗水早已浸透了志愿服。傍晚时分,我双腿像灌了铅。我多想现在就冲回家躺在床上痛痛快快地睡上十几个小时啊!但我还要参加晚上的“黄皮树下·乐在当夏”音乐会的志愿活动。我深吸一口气,走向了活动场地。
我的新任务是分发荧光棒。
夜幕降临,音乐会正式开始。成千上万根荧光棒在观众手中同时挥舞起来,那片原本寂静的黑暗,顷刻间化作了一条流动的、闪烁着星光的银河。我站在场边,看着这片有我参与点亮的光海,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攫住了我。这份看似微小的工作,原来也是这盛大乐章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音符。
“天有几高,奋起双手可攀到。假若跌倒,敢于挑战再比高……”时间已近晚上十点,但台下观众的热情丝毫未减。吕方压轴出场,唱起那首经典的《每段路》,铿锵有力的歌声响彻夜空,观众席又沸腾了,荧光棒又汇成了起起伏伏的波浪。
盛会终有散场时。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夜风拂面,带着夏日草木的清香。郁南,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它或许没有大都市的繁华,但它有着一群可爱的人,他们脚踏实地,满怀热忱,正用双手一点点改变着它的面貌。从前,我是“阅卷人”,带着挑剔的眼光审视一切;今年,我有幸成为一名“答卷人”,用汗水,为家乡的这份精彩答卷,写下了属于我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