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显志
像往年一样,今年暑假仍带儿子回湖南老家。起点站是高铁云浮东站,然后向西直抵广西梧州南站,再转梧州普通火车站,下午便可回到老家,整个行程只需五六个小时。行程中有一个小雀跃,便是坐在高铁上看“安中”。
动车自云浮东站驶出约五分钟,撕破隧道的黑暗后,便一下子冲进了云安六都镇。车在笔直的高架桥上风驰电掣,此时,只要往右边车窗外瞭望,熟悉的云安中学,就会展现在眼前。每当这时,我都会先提前提醒儿子,让他做好准备。说话间,动车已经到了云安中学正对面的高架桥上,直线距离不过两百米。从桥上俯瞰“安中”,“安中”的大门、前广场以及整个轮廓,都一览无余,清晰地呈现在眼前,那可是我为之奋斗了近30年,我的青春与理想扎根的地方呀!我迫不及待地告诉儿子:“快看快看,爸爸上班的学校。”儿子一听,连忙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望去,兴奋地告诉我:“看到了,看到了。”这过程,也不过几秒钟的时间,一眨眼的工夫,学校便在动车的呼啸声中迅速消失了,但那份熟悉与亲切,恰如微风从荷花水面掠过,熨帖而温柔。
动车在崇山峻岭中穿越一个又一个隧道,我坐在车上,也仿佛穿越了近30年的时光年轮。
1997年8月底,当云安中学刚创建时,我和2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成了第一批“拓荒牛”。那时,整个白沙塘一片荒凉,只有学校一栋四层的大楼耸立于这茫茫荒野之间。因为周围没有任何配套设施,学校经常停水停电,好像一座孤岛。学校也没有围墙,四周重重叠叠的群山,就是它天然的“围墙”。三五年后,当学校的大楼一点点盖起来时,一批又一批的教师却纷纷调走了。那时的我,内心也曾苦闷过,彷徨过,挣扎过。环顾茫茫群山,我心有不甘:难道我这一生也要被困在这大山里吗?那时的我,走出大山的愿望是多么的强烈!
然而,正当我在迷茫中急切地企盼着的时候,2010年广梧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公路从学校附近穿插而过,连通外面的世界似乎只是咣当一声,就一下子被打开了。更没想到,4年之后,南广高铁也全线通车了,这一次更近,动车从学校门口的高架桥上飞驰而过,与世隔绝的世界,从此触手可及。回家的道路不再漫长,要看世界说走就走,城市发展与珠三角的差距也逐渐缩小。路通了,车来了,山小了。过去那颗奔腾不息、浮躁不安的心,开始慢慢沉静下来。
人云:住惯的山坡不嫌陡,又云:此心安处是吾乡。近30年的岁月里,我就像一棵扎根云安的大树,发达的根系,早已通过云安中学这一主根,深深扎入云安这片沃土。
刚刚结束的这个学期,在最后一节课上,学生们出其不意地给我“炮制”了两个惊喜:一是我走进教室的一刹那,三个同学便同时举起礼花筒,“嘭”的一声,顿时五颜六色的礼花,天女散花似的,纷纷扬扬地在我的头顶和身上绽放坠落,整个教室立刻沸腾起来,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二是待我走到讲台边,发现讲台上放着两本学生留给我的纪念册,上面每个同学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感言和祝福。同学们都说:“老师,听说您明年就要退休了,这是我们送给您的礼物。”我动情地对他们说:“感谢同学们!这是你们对我整个教育生涯给予的最高奖赏!”
2016年7月,当我带着一岁多的孩子,坐在回老家的高铁上,第一次指给懵懂的孩子看云安中学的时候,我就想,以后只要陪孩子坐高铁,打从“安中”门口路过,我都会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告诉他:“这就是爸爸上班的学校!”我相信,孩子长大后会越来越理解他父亲的选择。你看,孩子的小手趴在车窗上留下的印痕,恰好框住了“安中”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