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融媒记者 黄洋 通讯员 陈俊先
“都先消消气,咱们坐下来不是争谁对谁错,而是想办法把问题解决了,对吧?”叶振春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作为云城区安塘街道首席评理员,被大家亲切称为“春哥”的他,通过说事评理成功化解夏洞村委两名村民长达10年的矛盾,并协助处理楼盘延迟交楼等问题,不仅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更以实际成效提升纠纷调解的公信力,成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安塘街道始终围绕“矛盾化解在源头,平安守护在实处”的目标,通过深化“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创新推出“说事评理”机制,着力培育一批如“春哥”这样扎根基层、公信力强、深受群众认可的调解骨干,为推动矛盾纠纷化解注入新活力。截至目前,评理机制已成功调解各类纠纷25起,村民普遍反馈“气顺了,心齐了,生活更安宁了”。
在夯实治理基础后,春哥以更长远的目光洞察基层治理的深层需求。他敏锐地意识到,仅解决纠纷并非治本之策,唯有涵养源头活水、弘扬向上向善的德治与文明乡风,才能构筑起长治久安的“无形堤坝”。怀着对本村文化根基的深厚认同与责任感,春哥萌生了一个想法:在承载村民议事传统与集体记忆的村口议事亭旁,敬立一尊孔子塑像,将崇文重教、明德守礼的种子深植乡土。
然而,这一构想起初并非一帆风顺。当春哥在议事会上首次提出建议并表示愿意个人出资时,村民反应不一,不乏质疑之声。有村民认为:“花这个钱做什么?不如省下来修一段路更实在!”面对不解,春哥没有退缩,而是耐心与村民促膝长谈。“您说得有道理。但您想想,为什么咱们村有时为争半亩地,兄弟能闹上法庭?说到底,缺的就是一份敬让、一份秩序。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不正是咱们期盼的邻里和睦吗?”通过春哥接地气的解释和对未来的描绘,村民逐渐理解塑像背后“文化认同才是治村根本”的深意。自此,新建的孔子像与议事亭交相辉映,成为村民追思先贤德训、温习村规民约、探讨村务发展的新文化地标和精神家园。
文化力量的涓涓细流,正持续润泽安塘街道的基层治理根基。孔子塑像的建成,既是春哥作为说事评理员个人情怀的自然延伸,也是综治工作不断织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实践脉络的重要成果,不仅为“矛盾不出村”提供了更坚实的文化支撑,也为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营造了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