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思成
据农业农村部网站消息,农业农村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防范“订单农业”骗局风险的提示》。近年来,以“订单农业”为名设局诈骗农民群众的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一些不法分子打着“订单农业”幌子,实施合同诈骗、非法生产销售假劣农资等违法犯罪行为,损害农民群众合法权益。(6月25日中国新闻网) 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农业、契约农业,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农户或其所在村组同农产品购买者之间签订订单,然后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诈骗分子将乡村视为提款机,绝非偶然。
在城乡数字鸿沟日益扩大的今天,留守老人捧着智能机却难辨真假,世代耕作的农民面对“国家级扶持项目”的镀金牌匾难以自持。于是,“投入少、利润高、销路广”的谎言裹挟着直播间的炫目光效,“限时促销”的倒计时与免费参观的诱惑交织成网,将淳朴的乡亲们忽悠得晕头转向。平心而论,这些骗术并不高明,却精准击中了农民群体信息闭塞、风险意识薄弱的软肋。
更令人忧心的是,某些骗局已形成完整的黑色产业链。从虚构“国家级项目”的文案策划,到伪造政府公章的造假作坊;从直播间的演技培训,到托儿群体的专业运作,诈骗分子将乡村社会的信任链条逐一解构。他们深谙“小众品种”的认知盲区,利用中药材、特色养殖的信息壁垒构建骗局;他们熟稔“空壳公司”的运作套路,通过频繁更换马甲实现金蝉脱壳。这种工业化、流水线式的诈骗模式,将乡村变为犯罪分子肆意驰骋的“法外之地”,让本就脆弱的农村市场生态雪上加霜。
治理之困,恰似田埂上的野草,斩不断理还乱。基层执法力量薄弱的现实,让许多诈骗案件陷入“发现难、取证难、追责难”的恶性循环。当不法分子在乡镇集市搭起临时展台,当假冒农资通过物流网络渗透村落,现有的监管体系往往后知后觉。这种治理滞后性,与诈骗手段的迭代升级形成鲜明对比,使得乡村大地沦为犯罪实验的“试验田”。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地方存在“重招商轻监管”的思维定式,为诈骗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破局之道,在于构建乡村法治的铜墙铁壁。要让法治的犁铧深耕乡土,既需要公安机关挥起雷霆之锤,对诈骗犯罪实施全链条打击,更需要织密基层治理的防护网。面对“订单农业”可能出现的虚假订单、合同欺诈等行为,种养殖户一定要在签订相关购销合同前,对这些公司的主体资格、相关资质、成立时间等进行严格考察,相关合同要先经信得过的法律人士深刻把关后再签订。只有每个农民都有了法律意识,才有能力抵挡骗子的“进攻”。
与此同时,要建立健全农业项目准入机制,用白名单制度为农民筑起防火墙,让“空壳公司”无所遁形。
(来源:《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