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三江之韵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5月29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端午粽子香

  徐新

  “端午数日间,更约同解粽。”端午节吃粽子是百姓的平常事,而粽子这一朴素的美食早在儿时就已镌刻在我的记忆中。

  上了学以后,才知道吃粽子为祭奠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屈原而传承下来的,粽子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清代文学家谢墉写了一首《粽子》诗,将人们洗米、裹粽、煮粽、吃粽的过程描写得惟妙惟肖,“玉粒量米水次淘,裹将箬叶苎丝韬。炊馀胀满崚嶒角,剥出凝成细纤膏。”

  如今粽子已是一种价廉物美的大众食品,平时都有出售,粽子的种类也是越来越丰富,有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名目繁多,但在当年我们能吃上粽子,那是一种满满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在我的记忆中,儿时过端午节气氛比现在浓郁。在端午节的前几天,母亲便忙里偷闲张罗包粽子的原料。那时候正值农忙季节,割麦、耕地、插秧,田野里一派如火如荼景象。母亲只能早早地起来去集市上采购白糯米,到沟河边采集芦苇叶。晚上到家把苇叶洗干净放在锅里蒸煮,把白糯米淘洗干净,倒入木桶里浸泡,还准备好一小碗红豆。

  到了端午节前的那个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我们伏案做作业,母亲忙完家务便开始包粽子了。水煮的苇叶已呈黄色,清香满屋。母亲捞起两三叶排叠成片,两指夹住一端内弯做成一个圆锥形的漏斗,然后用小勺子舀米加上几颗红豆,装入漏斗,略高于圆锥上平面,顺带用大拇指压实,再把苇叶余下的部分翻起顺势裹起,右手牵着衔在嘴里的白棉线,很利索地一缠一绕,最后微微用劲一拉扎紧。在母亲娴熟的动作下,一个个棱角分明、紧致饱满的粽子完成了。不待母亲把粽子全部包完,我们做完作业后便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端午节早晨,满屋的粽子清香扑面而来。我们忙不迭地翻身起床,母亲早已帮我们捞好了粽子放到了桌上。母亲擦着额头的汗告诉我们,昨晚她忙到了半夜把粽子全包好了,想到能让我们吃热粽子,就把煮粽子的步骤放到了早晨。煮粽子的水一定要放足(否则上面的粽子夹生),待大火烧开以后,还要有足够的时间用小火焖,所以只能在凌晨5点前就起床煮粽子了。

  我们迫不及待地解开散发着香味的黄色粽叶,露出白白的粽子,晶莹剔透的米粒,几颗红豆镶嵌其中,显得分外醒目。母亲已把装了白糖的小碗放到了我们跟前,我把粽子尖蘸一点白糖,一口下去,香甜绕齿,一下子吃了两个才心满意足,那种舒爽的感觉连绵不绝地袭来,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无法忘怀。我们吃完粽子背着书包上学去了,母亲则一手拿着粽子,一手拿着镰刀急匆匆地去麦地里又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粽子,聊着庄稼长势、收成,其乐融融。

  其实对于童年的我们来说,端午节就是吃粽子,这是最深刻的记忆。

  工作后,我很少能回到家乡过端午节了,虽然也能吃上粽子,而且内容更加丰富,但是没了当年那种甜蜜、美好的味道了。

  端午又至,那穿越了千年的粽子承载着美丽的乡愁和童年的纯真快乐,飘飘悠悠地进入了我的梦乡,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
   第03版:社会
   第04版:国内
   第05版:地方新闻
   第06版:国际
   第07版:三江之韵
   第08版:财富周刊
致屈原(外二首)
端午粽子香
旧圩村榕荫
有一种乡愁叫艾香
图片新闻
爱有天意
端午的鸡蛋
云浮日报三江之韵07端午粽子香 2025-05-29 2 2025年05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