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市委七届九次全会精神
陈丹仪
中共云浮市委七届九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扎实推进绿美云浮生态建设,聚力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要加大“降碳”力度,要巩固“减污”实效,要提升“扩绿”成色,要深挖“增长”潜力。云浮是生态大市,森林覆盖率高达68.53%。2024年以来,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实施绿美云浮各项生态建设,全力以赴打造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云浮样本”。未来,我们要进一步挖掘绿美增长潜力,以绿美生态建设带动绿美经济发展。
深挖“增长”潜力,要持续拓宽“两山”理念转化外部增值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认真贯彻“两山”理念,厚植绿色底色,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一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等森林富民产业,推动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巩固“三农”基础、发展林下经济,是加快绿色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生态资源增值的有效手段。要因地制宜推行林下种植、养殖,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产业化运作模式,吸纳村民就业,做森林山区的“淘金者”。同时,在建设绿美云浮过程中,大力发展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走出生态富民路。二是以特色IP赋能农文旅深度融合,做足“山水人文”文章。在推动“生态+”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挖掘本地人文资源禀赋,打造特色IP,以文旅融合思路提升特色乡镇和社区建设水平,拓展业态融合发展深度,完善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并开发推广全域旅游系列商品,高位推动农文旅融合工作,形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文旅体验。三是加快培育“两山”转化人才队伍,为践行“两山”理念提供坚实人才保障。加大政策、机制、平台、环境和服务供给,大力培养“两山”转化人才。全方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探索竞争性人才使用机制,重大项目可面向市场遴选首席专家,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探索完善特殊人才认定标准;加大“外引内培”力度,满足日益扩大的生态产品交易市场的人才需求。
深挖“增长”潜力,要持续增强美丽乡村内生动力,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一是要发挥群众主人翁精神,激发群众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群众主人翁意识,多措并举提高积极性,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一股强大合力。二是高位统筹、因地制宜建设品牌化的美丽乡村。重视村庄特色空间的塑造和人文环境因素的规划,因地制宜,形成村庄历史文化、乡风民俗、生态环境等个性特征的集中展现,重视品牌化建设,打造红色旅游村、特色产业村、历史文化村、生态优势村等多元化、差异化的品牌乡村。三是发展特色乡村产业体系,增强自身造血能力。比如,创新乡村产业经营模式。通过招聘农村职业经理人,激活村庄发展潜力;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成立运营公司,推动村落景区化运营;通过将村一级用地指标进行统一归集,实行“飞地抱团”发展,盘活闲置资源,鼓励发展庭院经济等产业模式。同时,积极推进乡村产业体系融合化。借鉴“千万工程”经验的做法和启示,鼓励发展多类型的融合业态,要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等与乡村元素、传统农业等加快融合,构成纵横交错的立体产业体系,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深挖“增长”潜力,要始终坚持“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有机统一。打通“两山”双向转化通道,这意味着既要做足生态富民文章,也要做好工业生产以及生活出行绿色低碳化文章。一是健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体系,构建生态产品“数据库”“核算表”和“应用链”。要摸清生态家底,厘清产权主体,构建生态产品“数据库”,实现为“绿水青山”明码标价,使生态产品成为担保抵押、市场交易的基础。不断丰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的应用场景,并通过加强动态监测和考核,促进生态产品保值增值。二是发展绿色生产力,提升经济“含绿量”。要坚持绿色化改造,积极探索“生态+”产业模式。新质生产力实质也是绿色生产力,要加强工业新生态建设,推进关联企业握指成拳,构建更有利的产业生态环境,加快对制造业进行绿色化改造,进一步积极挖掘生态工业相关典型,完善促进生态工业发展政策体系,鼓励企业实施生态化改造,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三是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深入探索生态金融模式。生态金融模式通过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金融手段,将生态资源股权化、证券化、债券化、基金化,服务绿色产业发展。云浮要利用率先建设全国首个金融领域“农业碳汇经济项目库”和全省首批“生态支行”的优势,进一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县域综合金融生态建设模式,借鉴成功经验如浙江临平模式等,使金融活水滴灌县域,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生机和活力。
(作者为中共云浮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