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三江之韵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10月09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泷喉马埒,回望百年烽烟浪潮
  罗太盆地新貌

  (邓衍韬 摄)

  林瑞荣

  “夔门天下雄”。长江三峡的“门户”,第五套人民币10元纸币背面图案,就是夔门。

  今年夏天,我到抗日爱国将领蔡廷锴的故乡云浮罗定市罗镜镇采访,特地跑了一趟当地的“泷喉马埒”——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宣传中,我想去看看先辈走过的“足迹”。在那里,我看到一个小型的“夔门”。

  泷喉马埒,在美丽的罗太盆地北部。泷喉,泷江之喉也;马埒,是泷江穿越峡谷的这一段,水流湍急、深切河床,犹如马车车辙之“埒”(在当地方言中指深沟的意思)。站在水边,看那汹涌的急流,仿佛可以冲走一切。

  泷江,罗定江别名,古称泷水,这条又被称为南江的西江支流,发源于罗定南部的群山中,全长201公里。泷江上游的罗太盆地,是蔡廷锴出生长大的地方。

  罗太盆地,群山环绕,包括有今罗定市罗镜、太平、分界等镇,这里众水归聚、平畴沃野、人烟稠密,犹如天府之地。罗镜河和太平河在盆地北部官渡头交汇,然后称罗定江向北穿过泷喉马埒,走出盆地。

  泷喉,是一处类似夔门的地方。两边高山耸峙,马埒水道河床变窄,水流变急,河中乱石暗礁遍布。

  解放前,泷喉马埒是南江航道通往罗太盆地的必经之路。蔡廷锴晚年在《我的故乡》一文中写道:

  “在西江南岸,一条支流,名叫泷江(亦称南江)。这泷江极其迂回曲折,终年淤浅。夏天水涨时,短时间内可以航行浅水电轮。除此时期外,所有交通运输,就只有狭小的篷船。

  ……

  双喉马埒,为乱石河床,水道狭窄曲折而湍急,蛮石当中,几不知水道。篷船顺流急驶,无法可使稍停,如船夫技术不纯熟,篷船必为乱石所碎,是以一般行旅,都不敢坐船经此奇险的双喉马埒。

  可是罗镜船夫,却具神妙的驾驶术,当篷船将到双喉马埒,船夫便请搭客一律卧下,他们便放下船篙换取两块小木桨,站在船头,目不转睛的看着当前,用手向着舵的做着手势(笔者注:原文如此)。那时篷船顺流急驶,有如奔马,直奔屹立河中的蛮石,真是间不容发;而站在船头的船夫,就使出绝技来,不知怎样拨了两桨,篷船就转弯在石前擦过,才度过这奇险的双喉。罗镜船夫的绝技,在别的地方,我想是很难见到的。”

  文中的“双喉”,即泷喉(罗定粤方言“双”“泷”两字读音相同)。现在,南江水运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唯有泷水依然奔流。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在火车、汽车还稀罕的时代,水路再艰险,效率也比靠脚板走路高。站在马埒水道边,我忽然想到,在抗日战争烽火纷飞的艰难日子里,有多少有名的、无名的英雄,顺着水路、走出大山,走上抗日前线。

  世人熟知百万川军出川的壮举。抗战时,数以百万计川人走过夔门、穿过三峡,首先接受“瞿唐滟滪堆”的考验,然后奔赴各地的抗日前线。

  其实,在14年抗战史上,岭南广东也不应少了那浓重的一笔——南粤子弟是早早走上抗日战场的重要群体;整个抗战时期,广东有近百万子弟投入战场,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百万出征三千归”,虽是文学夸张,也足见悲壮与英勇。

  1932年1月28日,日军袭击上海,驻守上海的中国军队第十九路军奋起抗击。这支主要由南粤将领、广东子弟组成的第十九路军,他们以简陋之师血战装备精良日军33天,沉重打击了侵略者,成为我国抗日救亡斗争史上一座不可磨灭的丰碑。

  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均是广东人。军中将士有数千人来自今云浮地区,其中以罗定人居多,而来自罗定江航路边的罗镜、罗城、素龙、生江、泗纶、黎少、船步等镇的人尤其多。

  蔡廷锴18岁那年,乘船到罗定参加广东新军,开始走上军旅生涯。在20世纪初贫穷落后的旧中国,他也许就是为了谋一条摆脱穷困的“出路”。在随后30多年的戎马倥偬中,他多次往返家乡,很多罗定年轻人跟他到外面“捞世界”。罗太地区的青年,应该也是走过泷喉马埒。在那个时期,从罗定江到西江到珠江,一大批云浮人顺水而下、走出山区,卷入了时代斗争求索的洪流。

  朴素的爱国情,从来没有因贫穷落后、因来自大山深处而变得淡薄。鲜为人知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蔡廷锴对日本的侵略义愤填膺,对当时国民政府的妥协退让深恶痛绝,当年底,他在第十九路军中选了六千名官兵,准备翌年正月前往东北抗击日军,后因上海形势紧张而没成行。

  “为救国保种而抵抗,虽牺牲至一卒一弹,绝不退缩。”蒋光鼐、蔡廷锴在一·二八战事爆发次日发表的抗日通电,字字铿锵。他们勇于孤军抗日,赤子丹心,昭如日月。他们身后数以万计的南粤子弟,背上的步枪、大刀、竹笠,尽见寒酸,却是不朽之勇毅。

  是什么让这群衣着单薄,装备简陋的南方子弟,成建制地站了出来?

  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家国召唤、挺身而出,面对民族生死存亡,他们以身许国、精忠报国,不畏强暴、血战到底,虽九死而尤未悔。

  最深厚的爱国情怀,植根在伟大中华文化中,也体现在其重要支脉的岭南文化中。

  有研究者说,岭南文化的本根,是家国情怀、忠肝义胆在烽烟与浪潮中铸就的铮铮风骨。

  广东,在波澜壮阔的近现代史上,是民主革命重要策源地、近代工业与改革开放前沿、思想文化启蒙重要中心。

  从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抗英;到洪秀全、洪仁玕、郑观应、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探索救国富强方案;到大革命时期掀起民主革命高潮,出现了叶剑英、苏兆征、张太雷、彭湃、邓发、林伟民、叶挺等工农运动领袖、无产阶级革命家,广东在近代史上的分量和贡献,彪炳史册、光耀千秋。

  当代,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试验区。从创建特区“先走一步”到“杀出一条血路”,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设,从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到推动高质量发展,广东始终走在改革开放的最前列,为推动全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示范、提供了借鉴。

  岭南广东,地处中国南疆,濒临南海,自古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铸就了向海而兴的地域特色。而岭南大地水系纵横,千山拱卫,西江、东江、北江又把平原山区连成整体。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及本土百越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形成了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务实重商、开拓创新的岭南文化。而岭南文化中的革新意识与家国情怀,尤为广东近现代史上最鲜明的底色。

  西江右岸,岭南云浮,则书写了其中山海相融的重要篇章。数千云浮子弟浴血一·二八淞沪战场,获毛泽东亲笔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邓发,广州起义赤卫队副总指挥梁桂华,八路军总部“红管家”的叶季壮……云浮英雄辈出。从山到水的赤子丹心,是岭南文化、时代浪潮的浓重注脚。

  如今,罗太盆地物阜民丰,百姓安居乐业。当年的篷船已不见踪影,唯有山河依然如此壮丽。马埒口处,云茂高速公路的高架桥飞架南北,山区已然处处是通途。奋进“百千万工程”,正在书写新时代山海相融的新篇章。几经疏浚的马埒水道,也让罗太盆地告别“逢台风雨必淹”的历史。

  在泷喉附近的罗镜镇驸台村,第十九路军将士后人彭万洁的家中,只保留有他父亲当年转战沙场所携带的一个旧皮箱,父亲浴血上海的事迹,在他的记忆中,片段已经不多,但在他心中,南粤子弟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抗战,值得后人骄傲。

  那无数个体的英雄故事,或许有部分会沉到历史长河深处,但他们共同铸就的文化精神,永远熠熠生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
   第03版:社会
   第04版:国内
   第05版:地方新闻
   第06版:国际
   第07版:三江之韵
   第08版:财富周刊
在泷喉马埒,回望百年烽烟浪潮
又闻桂香
秋日的足音(外一首)
好日子(小小说)
秋涧泉鸣图
奶奶的铜壶
九十抒怀
云浮日报三江之韵07在泷喉马埒,回望百年烽烟浪潮 2025-10-09 2 2025年10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