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思成
山西武乡构建三级快递物流网络体系,每日公交变身快递车,直达偏远村庄。一条条物流线活络了乡村“毛细血管”,实现了特色农产品外销“市内当日达”和“省内次晨达”的极速配送,畅通了乡村振兴“微循环”。
乡村物流之痛,痛在“最后一公里”的梗阻。传统物流模式在偏远农村面临高昂的成本与稀疏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往往陷入“企业不愿投、村民用不起”的困境。武乡的“公交带货”却另辟蹊径:它不新建网络,而是激活存量;不追加重资,而是整合资源。每日往返的公交车既是便民交通工具,更是流动的快递驿站,以近乎零边际成本的方式,将物流毛细血管延伸至每一个村庄。这种“借力打力”的模式,堪称治理智慧的精彩演绎。它用最低的代价,解决了最棘手的问题。
更值得称道的是,这一模式打破了城乡之间的单向流动格局,实现了真正的“双向奔赴”。公交车下乡时携带的是网购包裹,返程时装载的是田间鲜货。这不仅是一条物流线,更是一条经济血脉,让乡村不再是被动接收城市辐射的末端,而成为双向互动的节点。农产品的快速出村进城,极大地提升了农民的收入预期和市场话语权,从而激活了乡村产业的内生动力。
“公交带货”的深层价值,远超物流效率提升本身。它悄然重塑着城乡关系:昔日偏远的村庄被高效接入现代经济循环,城乡间的物理距离虽在,但发展鸿沟正被快速弥平。这种融合不是靠大拆大建,而是依托现有基础设施的智慧升级;不是城市对乡村的单向输送,而是互惠共赢的有机互动。它证明:乡村振兴未必需要宏大的投入,巧思比资金更重要,整合比新建更有效。
当然,这一模式仍有深化空间。未来可考虑引入数字化调度系统,实现货物流转的实时监控与智能配载;开发专用的农村物流信息平台,打通农产品产销信息壁垒;探索“公交+冷链”等专业化运输方式,提升生鲜农产品的运输品质。更重要的是,需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可持续的运营补贴政策,确保这一模式的长期生命力。
中国乡村的振兴之路,需要立足乡土特色的创新,需要的是城乡融合的系统推进。当公交车载着包裹和农产每日穿梭于城乡之间,它已然成为新时代城乡融合的象征性符号。这些流动的脉络,正以其持续而稳定的节拍,为中国广大乡村地区敲开一扇通往现代性的大门,这或许正是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最生动、最智慧的注脚。
(来源:《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