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镇能量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9月24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业补贴贵在精准

  吴剑锋

  据报道,近来有一些“代办大学生创业补贴”的帖子出现在社交媒体。记者调查发现,有的中介机构以“稳拿补贴”为诱饵制造陷阱,将“暖心助力”做成了一门“黑心生意”,值得警惕。

  打开部分社交平台,有关大学生创业补贴的“攻略”“秘籍”频频出现。在其引导下,创业补贴似乎可以随意“薅羊毛”。一些中介机构一边用“高补贴”“零门槛”“白嫖”等话术诱导,一边通过伪造营业执照、虚构创业项目、收取高额“代办费”等手段钻空子。更有甚者,教唆学生提供虚假材料。种种行为不仅掏空毕业生的钱包,更践踏了政策善意。

  乱象背后,“黑中介”难辞其咎,政策执行中的疏漏也不容忽视。一方面,政策从发布到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未打通。有的地区创业补贴政出多门,科技、人社、教育部门纷纷出手,线上线下渠道五花八门,申请需要四处奔波、费时费力;有的地区申请材料要求模糊,缺乏具体指引,只能反复修改尝试,创业者不得不依赖市场中介。

  另一方面,审核监管机制存在盲区。部分地区对创业项目的真实性核查流于形式,仅依靠书面材料判断,难以识别虚假创业项目。

  创业者也要端正认知。补贴是“扶上马送一程”的有力支持,不是“天降横财”,决不能把补贴当作投机取巧的“生财之道”,否则就可能中了“黑中介”的圈套,还会透支自身信誉。

  让创业补贴回归政策初衷,要打好“堵疏结合”的组合拳。在“疏”的层面,打通政策落地的“毛细血管”,整合多平台资源,搭建统一的创业服务平台,实现“一次线上注册、多类补贴发放”,或简化申请流程,探索“免申即享”;在“堵”的层面,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跨部门核查机制,对创业项目的经营场所、资金流向、实际运营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对“零经营”“虚假注册”的项目坚决拒补,对涉嫌违规的中介依法严惩。

  逐梦更要合法获利,“红利”不能变成“黑产”。唯有信息更透明、审核更严格、惩戒更有力,才能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到创新的土壤,让创业努力回归纯粹。 (来源:《人民日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4版:综合
   第05版:镇能量周刊
   第06版:镇能量周刊
   第07版:镇能量周刊
   第08版:镇能量周刊
科技赋能,带动农业跑出“加速度”
做强农业服务业是个重大命题
创业补贴贵在精准
分享丰收的喜悦
为农民直播卖粮打通信任通道
明星助农,不能沦为流量狂欢
“公交带货”破解乡村物流困局
云浮日报镇能量周刊06创业补贴贵在精准 2025-09-24 2 2025年09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