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地方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云城区举办专题培训会~~~
~~~——云城街道六宅村绘就城乡融合振兴新图景
思劳镇当好企业发展“店小二”~~~
建城镇合村千亩油栗采收忙~~~
东坝镇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
桂圩镇人大代表一线调研~~~
~~~罗定一男子被依法行政罚款
2025年09月15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六姓根脉 和融共治
——云城街道六宅村绘就城乡融合振兴新图景

  云浮融媒记者 游思明 通讯员 冯文静

  一幢幢农舍错落有致,一条条水泥路蜿蜒延伸,一缕缕清新空气扑面而来……走进云城区云城街道循常村委六宅村,村前百年古榕垂须,村后新楼白墙映照霞光,村民们在树下谈笑风生,处处洋溢着新时代文明乡风。这个距城区仅5公里的小村落,正依托“移民古村”的厚重文脉与“省级典型村”的蓬勃朝气,悄然实现从“小村落”到“网红村”的华丽蝶变,“高颜值”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一脉相承

  六姓根脉与时代同生

  早年,六宅村原名为“犀牛尾村”。何氏、吴氏、陈氏先祖在此开山修路,安居于山脚,随后毛氏、黄氏、钟氏相继从各地迁来居住。六个姓氏和谐共处,各自耕种,又互相帮忙,亲如一族。因村中六姓人口汇聚,“六宅”之名由此传开,并沿用至今。小小村落中,毛、吴、陈、何、钟、黄六姓世代和睦相处,形成了独特的移民文化基因。

  六宅村群山环抱,曾因交通闭塞而沉寂。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该村于2009年完成耕地与山地征收,传统农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因城市建设需要,原村口的犀牛山已被平整,建起了崭新楼房、体育公园等基础设施,成为周边村民散步、打篮球等健身运动休闲场所,人民生活幸福感显著提升。

  六宅村现有住户80户、常住人口360人。从“犀牛尾”到“六宅”,名字虽变,可六姓家人互相帮衬、彼此托举的情分未变。当年的“他乡”,早已成为代代相传的“故乡”;“六姓人家”,也早已成为不分你我的“一屋亲人”。

  善治善成

  织就乡村治理温情网

  “现在村里慢慢发展起来了,建设典型村,我们很欢迎,我们要把自家屋前屋后的卫生搞好。”“十五运的曲棍球项目就在我们村附近举行,除了搞好村里卫生,更要保持良好素质。”在村里,大家各抒己见,探讨如何将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落到实处,字字句句凝聚着对家园的热爱与责任。这种议事方式在这里已成常态。

  六宅村作为典型的聚居村落,自村庄形成以来,六个姓氏家族在长期共生共荣中孕育出独特的治理传统——“六姓共商”。“不管红白喜事,不管你在哪里,村里的事就是大家的事,都会互相帮忙。”村里的陈奶奶讲述着村里一直流传下来的传统。正是大家的互助互爱,造就了六宅村崇德团结的作风。

  近年来,村里组建了由党员骨干、“好人队伍”及热心村民构成的“百千万工程”互助工作队,引导村民参与“干群齐动手,共建美丽家园”活动与卫生网格化管理,累计清拆危旧房屋、废弃禽畜栏8间(230平方米),清理杂物25处,疏通沟渠160米,贯通道路200余米,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如今,六宅村乡风文明多点开花,文明新风拂面而来,外来租户与本地村民同楼共饮、和谐共处。“远亲不如近邻”在这里不是口号,而是刻进村民日常的生活。

  “我在这儿住了大半辈子,看着村子变了样,可人心没变,比啥都金贵!”95岁和蔼可亲的吴奶奶说。

  融城共荣

  城乡融合的“六宅实践”

  六宅村的振兴,不仅是村庄的“自我更新”,更是城乡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依托毗邻城区的区位优势,村庄以“设施联通、服务共享、资源下乡”为抓手,走出一条“守得住乡愁、接得住都市”的共荣之路。

  交通“零距离”,生活“同城化”。村内道路全面硬化拓宽,“白改黑”工程让村道平坦整洁;连接环市西路的支线公路通车后,村民驱车15分钟可达城区核心商圈;每日多班次公交专线往返,买菜、就医、上学与城里人无异。村口生态停车场可容纳50辆自驾车,每逢周末,吸引周边群众纷至沓来,在体育公园休闲健身,六宅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后花园”。

  服务“沉到家”,便利“触手及”。循常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社保、身份证、生育登记等多项高频事项实现“村里办”;市区连锁超市入驻,生鲜果蔬“上午采摘、下午上架”;24小时智能快递柜落户村头,“取快递下楼即达”成为现实。“以前要坐20分钟公交车去城里取件,现在方便多了!”村民陈姐笑着说。

  资源“引得进”,发展“有支撑”。云浮技师学院、市中等专业学校、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曲棍球场坐落村旁,年均提供200余个建设岗位,带动村民参与城市配套服务。2024年,六宅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万元,较过去实现跨越式增长。

  六宅村,作为云城街道乡村振兴的“微样本”,正以“好人治村聚民心、古今和融续根脉、城乡共生焕活力”的实践,书写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接下来,六宅村将继续深挖历史文化资源,盘活留用地发展文旅产业,推动“四季果园”“古村研学”等项目落地,打造集文化体验、生态休闲、城乡融合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
   第03版:经济纵横
   第04版:社会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时事
   第07版:地方新闻
   第08版:教育周刊
规范机动车维修业危险废物管理
六姓根脉 和融共治
精准服务赋能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栗”当先
基础设施与绿化双提升
推动民生实事落地
虚假举报涉黄服务
云浮日报地方新闻07六姓根脉 和融共治 2025-09-15 2 2025年09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