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风采
云浮融媒记者 刘友文 冯荣昌
在云安山区的教育版图上,有一个名字被师生和家长反复提及——黄国林。从1993年踏上讲台至今,他扎根这片土地32年,辗转云安中学、茶洞中学、杨柳中学、南乡中学等多所学校,从中学生物教师、班主任、年级组长、学校团委书记到校长,从“全国优秀教师”到学校发展的“领航人”,始终用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人民教师的使命。
“回家教书,
是我最坚定的选择”
1993年,刚大学毕业的黄国林面临一个重要选择:是接受学校推荐的优渥薪酬机会,还是回到正急需教师的家乡云安?“当时家乡在推普九,学校缺老师,我是党员,又是本地人,没理由不回去。”回忆起最初的决定,他语气坚定。
这一回,就是三十多年。从生物课堂上的细致讲解,到班主任工作中的耐心陪伴,再到后来统筹学校发展的殚精竭虑,黄国林的脚步从未离开过云安的校园。“山区孩子更需要好老师,看着他们从懵懂走向成熟,考上理想的学校,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他笑着说,这份成就感,支撑着他走过无数个忙碌的日夜。
从“教书匠”到“领航者”,
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在同事眼中,黄国林有两个“标签”:教学上的“拼命三郎”,办学中的“救火队长”。
作为中学生物高级教师,他的课堂是学生眼中的“宝藏”。2004年高考,他带的学生生物平均分高出市平均分11分名列全市第六名;2008年,学生李燕梅更是以132分拿下全市生物单科第一;任教高三生物期间,13名学生被重点大学录取,辅导的学生在省生物学联赛中频频获奖。“教学没有捷径,就是把知识点揉碎了讲,盯着学生把基础打牢。”他的教学秘诀,朴素却管用。
2015年,黄国林调任茶洞中学校长,彼时的学校是出了名的“困难户”:没围墙、用柴火做饭、教师办公电脑仅15台、学生只有176人。“既然来了,就不能让学校一直差下去。”他带着行政班子和教师们一起干,筹钱、修路、种树、翻修宿舍,6年筹措60多万元,硬是把“破学校”变成了有塑胶跑道、热水系统、现代化教学设备的“示范校”,中考成绩从全区第六跃升至连续三年第一,学生人数涨到605人。
2022年到杨柳中学,他又用一年多时间,筹措80多万元翻新校舍、解决后勤难题,让学校中考成绩从第五升至第四位,700分以上人数居全区乡镇中学第一。2024年调到南乡中学后,他聚焦“校园餐”整治、“三风”建设,迅速扭转学校风气,赢得师生和家长的认可。“校长不是官,是为学校办实事的人。”这是他对自己的定位。
三十二年坚守,
把“爱”写在每一个细节里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黄国林先后获得过全国优秀教师、云浮市杰出青年提名、南粤优秀山区教师、云浮市优秀班主任等多个荣誉。但从2008年起,他就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规矩:不参与任何评优评先活动,不谋取任何个人利益。正是在他的致力倡导下,学校教师的评优评先一直向一线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倾斜,做到能者上,庸者下。
做班主任时,黄国林写下《转化后进生浅见》获市论文一等奖,总结出一套“全方位关爱”的方法;任云安中学团委书记期间,他奔走5年筹措40多万元,帮助200多名贫困生完成学业,20多人圆了大学梦。“有个学生家里特别困难,我帮他联系资助,后来他考上大学,特意回来看望我,说‘黄老师,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今天’。”说起这些,他眼里满是温情。
如今,53岁的黄国林依然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每天最早到学校,最晚离开。“只要身体允许,我就想一直留在讲台旁,留在山区学校里。”他说,教育是慢事业,需要有人沉下心来坚守,而他,愿意做那个坚守到最后的人。三十二载教育生涯,他把自己的光和热,全部献给了这片他深爱的山区土地,献给了他牵挂的每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