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文建
2024年11月9日,我随云安区采风创作组到六都镇南乡潘屋村采风。潘屋村是明清时期的南乡所古城所在地,是一座承载着悠悠历史的文化名村。
下车后,我们沿着一条约两米宽的水泥路右拐左转。一路上,云安区作协叶主席为我们介绍着南乡所古城。
南乡所古城建于明万历六年,是明代为强化地方管理所建的防御性建筑。城墙平面呈圆形,以青砖砌就,当年,城墙宛如巨龙盘踞于大地,其雄浑的身姿透露出坚定不移的力量。如今,仅留半截残墙存于长乐街一侧。
我迫不及待地加快步伐,仿佛踏上了一条通向往昔的神秘廊道。每一步都伴有轻微的回响,仿佛是历史在耳畔轻声低语。
“快到了,快到了。”叶主席说道。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一堵残墙映入眼帘。它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身上布满岁月的褶皱与历史的伤痕。墙体上层的青砖损毁严重,有的墙体甚至出现巨大的裂缝,似乎在诉说着往昔的烽火岁月。
外墙壁上,青苔悄然蔓延,那一抹抹翠绿为这古老的遗迹增添了几分生机与灵动。它们仿若岁月的画笔,在砖石上绘出一幅幅自然的画卷。偶尔有几株野草从石缝中顽强地探出脑袋,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坚韧与不屈。
沿着城墙漫步,我用手指轻轻触碰着冰冷的城砖,试图感受当年建设者的心血与汗水。这些城砖,有的残缺不全,有的尚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形状,但无一不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或许在某个瞬间,它们曾见证过金戈铁马的激烈鏖战,曾聆听过守城战士的激昂呐喊。
走了大约50米,一栋民房将城墙拦腰截断。民房的墙壁与城墙连成一条直线,其宽度与城墙一致。几个脸上刻满岁月痕迹的阿婆,正坐在门前的凳子上闲聊,见到我们,便竹筒倒豆子般讲述起城墙的故事。几个正在晒谷场上嬉戏的孩子,见有客人来,欢笑着跑过来聆听,那纯真无邪的笑声为这古老的城墙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走过民房,一段完整的城墙呈现眼前。在城墙的一角,一位画师支起画架,专心描绘着眼前的景象。他的画笔在画布上舞动,试图捕捉城墙的神韵。我站在他身后,看着画面上逐渐呈现出的一段破败的古城墙,那雄浑的气势、沧桑的质感,仿佛都被他用色彩和线条完美诠释了出来。这一刻,我领悟到,古城墙不仅存在于现实中,也存在于每一个热爱它的人的心中和作品里。
登上城墙,视野并未开阔,墙外是一片民居楼房,其高度超越城墙很多,但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还是能看到的。微风拂过,山峦在薄纱般的雾气中若隐若现。城内,是错落的古民居,炊烟袅袅升起,充满生活的烟火气息。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残城墙上,为其镀上一层金黄的光芒。那温暖的色调,让它愈发庄重神秘,使人久久不舍离去。转过墙角,我还多次回望,忽然发觉:古城墙中融入现代的楼房、小院,犹如一幅古典画中增添了几笔现代元素,有一种别样的美,比起那单纯的古城墙更值得欣赏,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