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郁南县大方镇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突破村集体经济发展困境的根本抓手,鼓励村党组织立足山区资源禀赋带头创办产业项目,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探索出百香果和乌榄树两个本土农产品“空间互补、效益叠加”的发展新路,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翻一番,为实现“三年初见成效”注入“硬核支撑力”。
党建沃土催生产业新苗
该镇面对挖根类南药整治后的产业转型难题,镇党委提出“支部领办产业,扩大特产优势”的破题思路,明确由村党支部牵头组建“党员干部+农村党员+退休党员”的攻坚队伍,以“党建红”推动“产业旺”。镇党委主要负责人率先垂范,主动外出引进“钦佑K99”优质黄金百香果种苗2.1万株和乌榄树苗700株,驻村党员干部积极对接驻镇帮镇扶村项目,累计争取资金41.2万元投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村“两委”班子率先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带领党员干部入户动员群众整合零散土地90亩,裸露地块摇身一变成为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在镇、村、组三级的同频共振下,上福村20亩、三和村70亩两个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相继落地。
人才活水引领技术创新
充分发挥党管人才作用,精准聚焦百香果、乌榄树种植技术瓶颈,依托镇委党校、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产业基地等阵地构建“党校+驿站+基地”的三级培育体系,破解山区产业发展面临的人才和技术短缺难题。积极组织技能比武与现场研学活动,把党员骨干培养成技术骨干,成功构建“党员技术骨干+普通农户”的示范带动链条,目前已在农户中培育种植能手30名。积极对接广西钦州农科所专家团队等省内外农林专家、乡土人才到现场调研,周密制定种植规划,进一步优化“百香果+乌榄树”间种模式。目前两个基地共间种百香果19500株、乌榄650株。
互助赋能构建共管格局
创新构建“互助治理单元”运营模式,通过村支部每周2次发布任务的方式,吸纳互助队员参与基地运营,实现产业基地日常管护全覆盖。基地采取“固定岗+灵活岗+志愿岗”三轨就业模式,面向互助队员长期提供15个固定岗位,采摘期扩容至30个岗位,并依托积分激励机制常态化提供数个志愿岗,按“1工时得1分”“1有效建议得3分”等方式动态赋分,村民凭分兑换鲜果、果苗等物品或优先竞聘基地岗位。广泛鼓励返乡大学生、创业青年等群体参加互助工作队,到基地体验产业运营,着力培育并留住本地乡土人才。
社会合力架起惠农金桥
聚焦山区交通不便、物流滞后、电商薄弱等制约发展的痛点,组织党员先锋队对症下药,多维度拓宽特色农产品销路。镇党委积极邀请高校“百千万工程”青年突击队下沉到村,在乡村直播间开展线上平台直播销售,通过线上渠道将1100斤百香果销往全国。同时,村党支部积极对接本地乡亲企业,签订保价回收协议,解决产业发展“后顾之忧”。进入采摘期以来,基地鲜果库存持续实现“日清零”,上福、三和试点村预计可自主实现村集体经济突破17万元,有效破解农产品“出山难”问题。
在党组织坚强领导和党员示范带动下,百香果与乌榄树成功替代了巴戟天种植,实现了生态复绿与产业升级的有机统一。接下来,大方镇将继续立足山区实际,以党建为引领,深化双产融合,在党旗引路下推动更多共富硕果挂满枝头。 (本报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