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云浮融媒记者 罗强 通讯员 邓敏超) 近日,佛山市驻郁南县通门镇帮扶工作队联合镇文化站,邀请郁南县文化图书和博物馆、县关工委、县委党史研究室及社会热心人士,赴通门镇百贤村开展“甘泉书院”遗址调研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梳理、保护和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
百贤村甘泉亭村民小组现存历史悠久的甘泉井,泉水清澈甘甜,四季恒温。据《西宁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约1590年),时任封门千户所刘元威开凿此泉,知县林致礼在泉边修建“甘泉亭”供行人休憩取水,佥宪袁昌祚曾撰碑记。历经四百余年沧桑,甘泉亭虽已湮没,但古井依然滋养着这片土地。当地村民口耳相传着许多关于甘泉井的动人传说。
清道光九年(1829年),通门人陆星达在黄五岭(又称灯心岭)创办甘泉书院。1941年秋,书院迁至通门街坊办学,更名为通门乡中心小学校,1945年成为郁南县民众武力指挥部驻地。调研组在原村老支书指引下,在距甘泉井百米处的平地上发现重要遗迹:特色“五眼青砖”、古石磨及百年树龄的木樨(丹桂)。据专家介绍,“五眼砖”中央凹槽用于填浆砌筑,四角小槽可接榫;丹桂树形如五指,寓意“蟾宫折桂”,是古代书院常见树种。这些遗存勾勒出当年书院“书声琅琅”的景象。调研组已对采集样本进行专业处理,并叮嘱当地做好现场保护。
调研组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民族智慧。革命老区通门镇文化底蕴深厚,亟待系统发掘保护。希望以此次调研为契机,推动郁南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