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罗纪宣) 近日,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罗定市人民剧场已是人头攒动。铿锵的锣鼓声穿透暮色,引得街坊邻里扶老携幼而来,舞台下顷刻间座无虚席。
台上水袖翻飞处,新编廉政粤剧《包青天》正演至高潮——“龙头铡”寒光乍现,包公唱腔如金石坠地:“法理昭昭岂容私!”台下七旬戏迷陈伯击节叫好,孩童趴在父亲肩头瞪圆了眼。自“廉润龙城”工程启动以来,罗定市纪委监委以粤剧倡廉文化活动为抓手,用“三部大戏、三种场景、三重共鸣”的生动实践,“小切口”讲述“大廉政”,让廉洁文化在古韵新声中焕发时代光彩。
“创作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让廉洁基因融入城市文脉。”罗定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罗定市廉洁文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纪检监察机关组织推动、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该市粤剧团和文化馆组建创作专班,深挖本土廉洁元素,打磨出《包青天》《龙龛岩》《长岗坡》3部精品剧目。其中,现代粤剧《长岗坡》再现罗定干部群众战天斗地、迎难而上修建渡槽的奋斗史诗。剧组实地走访23位渡槽建设亲历者,收集党员干部廉政故事47个,将“算盘打清廉账,钢钎凿公仆心”的清廉精神融入唱词。目前,剧目累计获得省级文艺奖项3项,成为展示罗定廉洁文化的“金名片”。
在罗定市纪委监委打造的“多元联动”宣教体系中,廉洁文化以粤剧的活泼形式深入基层民间。进校园,“少年包公”剧目编制成生动的粤剧体验课,78所中小学开展廉洁剧目展演;进机关,在机关实施“红廉剧场”工程,组织关键岗位干部参演廉政剧目;进乡村,在乡村搭建“清风戏台”。罗定市还培育民间廉洁文艺志愿队12支,每季度开展“廉戏下乡”巡演,覆盖21个镇(街),营造“处处有廉景、时时闻廉音”的浓厚氛围。“老师告诉我们,做人要像包拯一样,清清白白,不贪不占。”一名小学生在观看完《包青天》后认真地说。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粤剧演出,开展廉洁主题班会等活动,让廉洁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在农村和社区,粤剧演出更是受到群众青睐。以龙龛岩摩崖石刻为灵感创作的粤剧《龙龛岩》,在苹塘镇谈礼村连演3场。剧中的唱段,以本土历史人物故事传递廉政理念。村民张叔看完连连称赞:“老故事新演绎,连罗定肠粉都唱进了戏里,听得懂、记得住!”该剧通过“廉洁+文旅”模式,让清廉理念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带动周边建成影视拍摄基地和口袋公园,进一步丰富当地村民的文化体验和休闲娱乐。
去年至今,罗定市已组织“廉剧下乡进村”巡演178场次,覆盖干部群众逾5万人次,让廉洁文化扎根乡土,开花结果。通过建立“观演-研讨-践行”闭环机制,组织观后座谈会6场,收集改进作风建议29条,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5个。